提著兩袋垃圾,到小區垃圾投放點:一般生活垃圾,放進“其他垃圾桶”;廚房里的垃圾,除袋后放進“易腐垃圾桶”……每天早上7點半左右,余杭區良渚街道良港村周家里小區的周先娣都會這么做。
“剛開始垃圾分類時,不少居民站在垃圾桶前猶猶豫豫,不知道要怎么放,需要志愿者幫忙指導,幾天后有點學會了,但廚余垃圾除袋還需要提醒,”良港村村民委員會主任何建新說,“現在,大家都基本能主動除袋、按時準確投放了。”
垃圾分類初步效果明顯,如何實現“常態化”?周家里小區給出的答案是:走約束和激勵并存的特色之路。
周家里小區是安置房小區,有652戶住戶,其中有500多戶是租戶。為了能讓租戶踐行垃圾分類,村委會想了不少辦法。安徽人小闞是周家里小區的租戶之一。今年9月,小闞從三墩搬到良渚,在住進周家里小區前,小闞在“出租房屋旅館總臺”填寫了一份“垃圾分類承諾書”。小闞還填寫了一份垃圾分類小調查,因為得分90分以上的租戶可按照流程辦理租房手續,入住小區;如果不滿60分,先接受志愿者的上門“輔導”。
此外,周家里小區的巡視員,每天會檢查每戶垃圾分類情況并評分。住戶除了憑當月積分兌換禮品外,每年積分排名靠前的,還可以優先租賃臨時車位;如果是積分前20名的,還能再享受車位租金減免兩個月的獎勵。
“小有成效,但垃圾分類習慣的養成,還需要更長久的檢驗。”何建新說,為了讓居民們有更多的動力和信心,周家里小區通過黨員宣講隊“集中宣”、巾幗志愿者“上門宣”、全家上陣“特色宣”、商戶分類管理“專項宣”、循序漸進“循環宣”的方式,讓垃圾分類家喻戶曉、深入人心。
據良渚街道城建管理辦公室相關工作人員介紹,在良渚,還有一些督促方式,比方說建立“紅黑榜”掛牌制度,紅色代表優秀村(社區),黑色代表需要改進的村(社區),對于分類做得好的村(社區)會按照相關辦法進行獎勵,以此來倒逼小區物業管理處及居民自覺做好垃圾分類。截至目前,良渚街道生活垃圾總量較去年同期減少10.57%。